我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多年一切如旧

News Center



我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多年一切如旧

发布日期 : 2024-07-09 01:18:48 |   作者: 2024斯诺克全部赛程表最新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上,耸立着一座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碑名的“”的纪念碑,在这片神秘的禁区内曾经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颗和氢弹,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因此也被称为“中国原子城”。

  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与核讹诈,195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开始部署发展我国核工业的战略计划,1958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建立新中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为保密起见,当时对外称是国营221厂。1987年中央做出撤销基地的决定,这座封闭了30多年的军事禁区最终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

  然而,也许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不知道,草原新城的地下,还埋藏着未知的秘密!

  核武器研制时期秘密指挥系统——地下指挥中心,这个一度在中国版图上“消失”的地方,直到在基地退役12年后才首次解密开放,才逐渐向世人撩开它神秘的面纱。

  地下指挥中心位于西海镇的海北州邮政局后院,在这个院落地表以下9.3米的地方,是一座十分坚固、隐蔽的地下掩体。后院三层小楼侧墙上挂着一块陈旧的木牌,上面写着“青海省矿区邮电局”8个大字。当时为什么以这个名称命名,至今还是一个谜。

  从当时的布局看,这处院落处于基地的中心地带,其南边百米处,有当年221基地指挥总部的办公大楼,西侧50米左右,有当年基地总指挥李觉将军、参加中国“两弹”研制的著名科学家居住过的“将军楼”;北面40米开外的地方,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影剧院——西海影剧院,它是基地文艺会演或电影放映等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沿着下坡隧道前行,下台阶,再前行,再下台阶,就到了地下指挥中心工作区入口处。

  地下指挥中心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墙面厚60公分,地面厚80公分,顶棚厚80公分,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都有15公分厚的防水、防潮保护层,顶棚上填充着2米厚的三合土,三合土上面又有1.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护盖。

  在过去,进入工作区要经过大门、楼房门、地下室门三道岗的检查。三道门之间相隔约一米,每道门重达3吨,全部是有防爆、防辐射功能的钢制密封门。整个掩体可以说是攻不破的铜墙铁壁。工作区总面积为280平方米,内部净高3米,由通风室、配线室、配电室、发电机房、指挥室、电报室、载波室以及人工交换室等8个房间组成。

  指挥室是整个地下指挥中心的核心部位,是在紧急情况下供当年核基地的首长们坐镇指挥的地方,地下掩体内的其他所有设施都为它而工作。那时,这个房间里的电话对上可以直通,对下连通着各个分厂及基地的一些重要部门和护卫部队。

  指挥室的套间里边有一个陈设简单的休息室。当年这里设有一些生活必需品,是指挥中心的首长们休息、生活的地方。两张平行摆放的木板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上面分别放着一床叠得见棱见角的军用棉被,靠墙摆着一个普通木质书架。

  整个指挥中心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指挥部。密封防爆防辐射的建筑结构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完整配套的通信设施可以保证指挥中心的一切通信需要;通风室可以保证整个地下掩体内空气畅通;发电机房可以保证在外部电源被切断时为指挥中心提供一切用电,房里还有一条秘密应急通道,供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电报室里设有无线收发报设备,可以在有线设备一旦发生意外时,保障指挥部首长传达命令。这些仪器设备在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通风室里的三台离心式通风机可以消毒、除尘还能调温,现在都可正常使用。

  实际上,这个曾经秘而不宣的地下指挥中心从未使用过,但是这里所有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却从来没有停止过。退役十多年了,这里仍完整保留着原建筑风格。现在的基地因在维修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所以当年退役前对外宣称的221厂、青海矿区等牌子依然存在,各房间里所有的仪器、设备都保存完好,人工交换机上面仍保留着当时用来标注通往各分厂及领导专线的纸条;休息室的床单和枕巾上印着的当年221厂红色标志符号清晰可见……

  如今,西海镇已成为一座美丽的花园式草原新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核基地的神秘光环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加之这里广袤美丽的大草原、浓郁的民族风情、浪漫动人的传说等,原子城已成为青海省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人们可以零距离地参观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每天参观者不断。

  时代的巨变,造就了昔日原子城的辉煌,也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时值春日,原子城幽静的街道两旁,刚发新芽的树叶映满蓝天,一派宁静祥和。